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思想,甚至成立了自己的“小世界”,开始对爸爸妈妈的话也不怎么听了,因此,这就成了大人口中的“叛逆”。
其实孩子不听话并不一定就是“叛逆”,所谓的叛逆只是没有遵从大人的意愿,而对于孩子本身,这却是一个个成长的见证。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共会出现3次“叛逆期”,面对叛逆的孩子,家长不要着急上火,更不能和孩子“硬碰硬”,每次叛逆期的出现都有巧妙而正确的方法应对。
第一次叛逆期(2-3岁)
孩子咿呀学语、蹒跚走路,自我意识也变得更加强烈了,对于不喜欢的事物,或感到不舒服时会产生抗拒心理,甚至有反抗的肢体动作。
经常说“不”:我不吃、我不要、我不去;当大人让孩子喊叔叔阿姨时,他表现的更加强烈,即使被逼的满脸通红依旧不喊;如果孩子犯了错误,家长命令他改正时,他自己也知道错了却怎么都不道歉,也不会改正,甚至拳打脚踢来反抗。
支招
小孩子有点任性,偶尔耍耍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但如果经常如此,甚至变本加厉就要小心了。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,言行举止都最像父母,因此,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。
言传身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,因此,改变孩子,首先要改变自己。家长在心情不好时要学会控制情绪,不要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;纠正孩子的错误时要学会引导和沟通,不要着急让孩子一下就改过来;家长一定不能有暴力行为,否则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小时候的一点叛逆了。
第二次叛逆期(6-8岁)
孩子在升入小学前后会有明显的变化,而且这个过渡非常明显。在学校中学到新鲜的知识和理念,结交更多的朋友,心智也会逐渐成熟,很多孩子也开始有了自己的“秘密”。
家长在孩子上学后,会利用家长的“专权”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,担心孩子学不好、考不好,经常询问在学校交了什么朋友等等。如果考试失败,孩子觉得无法面对家长,就会产生抗拒心理,认为家长不爱自己,只关心成绩。
支招
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更加小心谨慎,因为小时候即使把孩子“惹毛了”,他也只能待在家里,过会儿一哄就又好了。现在孩子白天在学校,父母不能时刻盯着孩子的状况,因此,在应对孩子叛逆时,方法要更讲究些。
刚入小学,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,成绩不好也很正常。家长不要催促孩子好好学习、不能贪玩,而是鼓励孩子一边学一边玩。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,放学回来问问孩子在学校一天的收获;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玩,鼓励孩子多交朋友。
第三次叛逆期(13-17岁)
如果你的孩子在前两个叛逆期的表现不明显,那第三个叛逆期却很难躲掉了,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孩子真是出了名的不听话。不过,仔细想想也没什么,我们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。
青春期也是发育期,生理和生理的同时变化让孩子心生浮躁,经常看周围的人和事都不顺眼,遇到困难挫折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做事容易冲动,对于父母的好意也总是不领情,的确是让大人操碎了心。
支招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“知己”,需要别人倾听他、理解他。因此,家长不需要想方设法来改变孩子,只需要静下来和孩子做朋友,不逼问、不责骂,只做孩子的“听客”。
父母的信任对孩子走出叛逆极为重要,只有让孩子坦诚的向父母吐露心声,父母才能帮助孩子打开心结。然而大多数的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,因此,要想让孩子改变,家长先放低自己的姿态吧,不要去偷看孩子的日记,也不要调查他是否早恋……学会尊重和信任孩子,孩子才会尊重和信任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