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孩子的记忆力,不知道大家都有这样的看法呢?在平时的生活中,我们会对孩子的一些“健忘”现象感到吃惊与困惑,对于周围的人或物,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忘记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孩子记忆力发展的奥秘。
人生的最初三年,进入大脑的信息将储藏在大脑的旧皮质,形成人的“潜意识教育”,相对于日后储藏在大脑新皮质的信息――即“显意识教育”,潜意识更能对人的一生素质发挥作用,它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,潜意识的作用好坏决定人类头脑的好坏。
0-1岁孩子:孩子第一年
妈妈的困惑:短时记忆
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有点“喜怒无常”。平日里,孩子跟妈妈是新得不得了,最喜欢让妈妈抱抱。但是,偶尔妈妈因工作等原因离开几天,再回来抱孩子时,他却极不情愿地哇哇大哭,还拼命往外婆怀里钻。这么快就把妈妈给忘了!
记忆力揭秘:
1、记忆范围小
孩子越小,其脑部发育不完善,记忆范围也就小。初期的时候,他可能只能够识别妈妈,慢慢地他会开始熟悉身边的亲人,再慢慢发展到物体。当然,他对新事物也并不排斥。家里来了客人要抱抱他,他也不抗拒。多数孩子在6个月大时开始逐渐怕生,拒绝陌生人。这其实是个好现象:说明孩子开始懂得用记忆来区别身边的人了。
2、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
孩子初期的记忆,多属于短时记忆,仅能保持很短的一段时间:只有几天甚至几分钟。比如,将孩子跟妈妈分开几天,再让他看到妈妈,就可能认不出妈妈了!
如何提高记忆力?
1、重复动作,加深印象
孩子喝奶前,妈妈经常拿出奶瓶在孩子面前摇摇,告诉他喝奶时间到了。反复强化一段时间,等孩子饿了,妈妈再摇摇奶瓶,孩子就会记起“喝奶时间到了”。可见孩子的记忆时间虽短,但只要妈妈耐心地重复强化,他还是能记住的。
2、经常驻跟孩子说话交流
孩子虽小,还听不懂大人的话,但小脑袋已开始学习识别声音了。声音成为他认知和记忆的另一种途径。妈妈如果经常跟他说话交流,那妈妈的声音信息说就会反复存储到孩子脑子里。他也会慢慢学会通过对声音的回忆来辨别身边的亲人和陌生人。
3、多带孩子外出,开阔眼界
记忆是建立在丰富的认知经验上的。跟着妈妈逛公园和市场时,孩子同时也在不断地从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感官上多方面接触事物,认识事物,由此也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较深刻的记忆。
1-2岁孩子:孩子第二年
妈妈的困惑:整体记忆
在这个阶段,妈妈会欣喜地发现:孩子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进步。散步时,妈妈指着小区门口停着的黑色奥迪车,随口教孩子道:“这叫奥迪。”两天后,路过时,又看到那车停在那里,妈妈就考他:“这是什么车?”孩子居然很爽快地答“奥迪”。但是,转眼奥迪车主驾驶车子离开小区,妈妈又指着正在行驶的车子问孩子:“这是什么车啊?”孩子却又说不上来了。原来他记住的只是停在那个位置上的“奥迪”啊!
记忆力揭秘:
1、记忆方式以形象记忆为主
对一些形象鲜明、吸引他的事物或曾经让他有强烈情绪体验的场景,孩子会特别容易记住。但是孩子并不能区别整体和个体的关系,他们会把背景连同物体看成是一个“整体”,所以如果物体脱离这个场景,他们的概念就会出现偏差。所以他们会记住同样场景下的某物体,但脱离特定场景却不认识了。
2、记忆时间明显延长
一岁以后,孩子的记忆力开始进入飞跃阶段。他们已经能够较长时间地记忆经历过的某些事情或接触到的事物。记忆所需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。一些词语,妈妈只教了两遍,他就记住了!
如何提高记忆力?
1、鼓励形象记忆,创造体验机会
形象记忆是孩子初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了。例如大人指着汽车的图片,告诉他“这是汽车”,他就会把“汽车”的概念和这个形象联系起来输入脑海里。随后,大人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,让孩子亲眼目睹、亲身感受什么是汽车,那么,整个记忆过程就会变得高效而愉快了。
2、增添动作或表情来辅助记忆
在记忆学习中,图片和实物不一定随时用得上。那么,妈妈不妨试试“用肢体动作或一些表情帮助孩子来强化记忆。比如,教孩子认小白兔,妈妈可以教孩子把手指竖在头顶模仿兔子耳朵,让孩子一边做动作一边记忆”小白兔“。下次没有小白兔的图片时,妈妈再跟孩子做起这个动作,他就会容易记起这个长耳朵的动物了。
3、调整好孩子记忆时的情绪
一般情况下,记忆效果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差异。在孩子心情愉快时,记忆效果就会比较好。反之,如果当时情绪低落、厌烦,则可能什么都记不住。所以,在教孩子记忆时,最好先确认孩子吃饱睡醒、心情平静而愉快,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